欧洲虚伪的本质,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伦敦,挥舞着与希特勒签署的协定,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障”。然而,不到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被证明是一场灾难性的失败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在20世纪30年代被英法等国积极推行。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 经济衰败是绥靖政策出台的重要背景 。一战结束后,英国经济遭受重创,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失业率居高不下。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英国政府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恢复上,而忽视了军备的巩固。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甚至规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这种短视的政策为日后绥靖政策的出台埋下了伏笔。

其次,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也为绥靖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土壤 。一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反战情绪在民众中蔓延。英国出现了许多和平主义组织,呼吁拒绝支持或效力于任何付诸武力的政府。这种社会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决策,使得绥靖政策成为了一种看似合理的选项。

在这样的背景下,绥靖政策逐渐成型。 1935年,英国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放宽了对德国海军的限制。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英法两国选择按兵不动。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被割让给德国。

然而,绥靖政策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相反,它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1940年,法国沦陷,英国也遭受重创。

绥靖政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揭示了在面对侵略和威胁时,妥协退让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相反,它可能会鼓励侵略者进一步扩张,最终导致更大的冲突。同时,绥靖政策也暴露了大国在自身利益与道德责任之间的摇摆,这种“虚伪”最终损害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当牢记:维护和平需要勇气和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妥协退让。只有坚持原则,勇于面对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