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天不出击!中国空军边境战争惊人策略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1940年9月13日,重庆璧山空战结束后,中国空军被迫采取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策略——“28天不出击”。这一策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中进入了最为艰难和黑暗的时期。

采取“28天不出击”策略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空军在装备和技术上与日军的巨大差距。当时,中国空军使用的主要是苏制战斗机,而日军则装备了先进的零式战斗机。在多次交锋中,中国空军屡遭重创,不得不采取避战策略,以保护飞行员的生命,避免无谓的牺牲。

这一策略对中国空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战术上,中国空军被迫采取全面避战,只能进行被动防御。在心理上,飞行员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煎熬。曾任中国空军第1大队大队长的姜献祥在1942年底的日记中写道:“自抗战以来,我们以劣势的武器和敌人的精锐作战,大多时间都处于挨打、牺牲的局面,经常甚至必须躲避、疏散。身为空军人员,于公,未尽保卫之责,使军民遭到残酷的杀害;于私,对父母不能尽孝道,对妻、子又难以供温饱,这种身心上所受的折磨和煎熬,实在难以用笔墨来形容。”

面对困境,中国空军并未放弃。1942年初,第4大队大队长郑少愚率队赴印度接受美国援华的新飞机。这一举措为中国空军带来了新的希望。郑少愚在临行前对好友刘毅夫说:“这回到印度接了新飞机回来,打个漂亮大胜仗之后,我就结婚。我要用敌机的铅片,为新娘打造一个别致的胸牌,那才够意思呢!”

然而,换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美制P-43战斗机性能不稳定,尤其是燃料供应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导致多次训练事故。1942年8月3日,第4大队副大队长陈盛馨在训练中坠机殉职。尽管如此,中国空军并未气馁。1942年10月24日,第4大队第24中队副队长周志开、分队长杜兆华驾驶P-43战斗机,在陕西击落一架日军侦察机,标志着换装后的中国空军正式投入战斗。

1943年1月,中国空军第4大队首次使用战斗机加挂小型炸弹的方式,对日军荆门机场进行攻击。虽然这次出击未能取得显著战果,但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空军作战方式的转变,由被动防空作战转变为主动出击作战。

随着日本空军主力南下对付太平洋上的美军,其在中国大陆的力量日渐衰弱。中国空军抓住这一机遇,将作战范围推向敌占区,作战目标由空中转向地面,支援陆军作战,打击日军的陆空据点和交通运输线。这一转变不仅扭转了中国空军的被动局面,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8天不出击”策略虽然反映了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的艰难处境,但也展现了中国空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中国空军不断寻求突破,最终实现了从防御到进攻的转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