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千年的美丽(二)黑水城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茫茫戈壁中,矗立着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黑水城。这座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古城,见证了西夏、元朝等多个朝代的兴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意为“黑城”。它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距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约25公里。这座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也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

黑水城的兴衰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在西夏时期,这里设立了“黑水镇燕军司”,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元朝时期,黑水城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设立“亦集乃路总管府”,使其成为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交通枢纽。然而,明朝时期,黑水城逐渐走向衰落。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大将冯胜攻破黑水城后,这座古城便被废弃,沉睡在历史的尘埃中近700年。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黑水城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在额济纳考察时发现了这座古城。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佛经、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这些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使黑水城成为研究西夏历史文化的宝库。

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番汉合时掌中珠》这部汉文、西夏文对照的辞书。这部书的出土,为学者们研究西夏文字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黑水城还出土了大量宋代公文,这些文书为研究两宋之际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提供了重要线索。

然而,黑水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沙下。2008年,黑水城遗址抢救性维修保护一期工程启动,对城内外的沙阻进行了清理,并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但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黑水城的命运,折射出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座古城的兴衰,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更是整个丝绸之路文明变迁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珍惜和保护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记忆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