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一人不入庙,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树,独坐莫凭栏。
古时庙里珍贵器物较多,若一人单独进入,便或许会受到盗窃的质疑,因此说“人独不入庙”。
两人共看井,若有一人不慎跌入,旁人难免会被误认为是推下去的,因此称之为“二人不看井”。
至于三人一起抬树,难免会有一人不尽心尽责,故而有“三人不抱树”。
“独坐莫凭栏”,意在提醒独坐之人,容易陷入悲伤的思绪,特别是在高处,容易引发消极情绪。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这个世界上,难免会有你不喜欢的人,而同样也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属于正常。
一个人行走在世间,应为那些理解与欣赏自己的人而活,不要在不喜欢你的地方丢失快乐,又在喜欢你的人那里忘却了本该有的愉悦。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
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世间万物皆无完美可言,某方面的满足必然伴随其他方面的缺失,因此曾国藩命名自己的居所为“求阙斋”,以此强调警惕与节制,因为他明白“盛极必衰,乐极生悲”,欲求内心的满足,物质上应有适度的欠缺。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古人告诫:“养形不如养神,调身不如调心”。
保持良好心态,便会拥有愉悦的情绪和身心健康的基础。
心理状态对于健康影响深远,最好的心境是宁静,一颗平常心胜过灵丹妙药。
人在福中不知福,
船在水中不知流。
饥饿时吃饭是幸福;口渴时饮水是幸福;疲惫时睡觉是幸福;面临危险获得安全亦是幸福。
但亦有另一面,吃得过多时,不吃反而是幸福;喝得太多时,不喝是幸福;睡得过久时,找事情做是幸福;安全过剩时,寻找刺激和冒险也是一种幸福。
人常在福中却难知其福,直到经历过艰辛,方知昔日的甜美。
因此,苦中才知幸,最能体悟幸福的人往往经历了其中的起伏与变化。
愿我们心存感恩,惜福常在。
人常忽视所拥有的,缺乏感恩之心,正因如此才会常常在“人在福中不知福”。
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丰子恺曾说:“一些动物是因为皮值钱,比如狐狸;一些动物是因肉值钱,比如牛;而一些动物则因骨头值钱,如人。”
有骨气的人有所不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给自足,不屈从于他人,更不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权势与财富,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安贫乐道,于坚守信念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富日子有富日子的麻烦,
穷光景有穷光景的开心。
富人有其富人的烦恼,拥有财富需担心怎样管理和使用;而穷人则能享受少数烦恼。
“穷”和“富”都涉及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有些人可能物质上丰裕,精神上却贫乏,生活中同样免不了麻烦;而有些人或许物质上拮据,精神却富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在“穷光景”中依旧保持欢愉。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
龙是一种神兽,能大能小,灵活善变,能飞升天际;而蛆虫只局限于地面。
若只会躁动不安而不懂得收敛,即使再巨大,终究只是虫;但若能应变,适时浮现或隐匿,那才是龙,游刃有余。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若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心,对荣光与屈辱都心平气和,人生的境界又有何不可达成呢?
心静则一切静,心安则万事安。
人生有限,能够将执念置于一旁,视宠辱如草芥,视名利如浮云,便可获得人生的大智慧。
劈柴劈小头,问路问老头。
经历过劈柴的人都明白,从小头开始较为妥当,免得因劈错而损伤自己。
而老者阅历丰富,言辞明确,所以,向他们请教更为可靠。
事实上,在人生的道路上,长者的建议常能给我们指引。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
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人的生存感受,宛若饮水,冷暖自知,花开花落、春去春回,这些生活的细节与辛酸快乐,或许只有自己能真正感知。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人唯有在实践中经历苦难,才会在挫折中成长,更能洞察生命真谛和生活的意义。
清代郑板桥留下两句名言:“难得糊涂”,以及“吃亏是福”。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精神达到丰盈,自然文章才会显得成熟;学识越是渊博,意气则愈发从容。
古时一位落第的秀才怒斥考官,自认为笔下有功名,却未能被录取。
刚巧道士听到,便说他的文章定然不佳。
秀才不满,问道士为何定论。
道士答言:“看你心浮气躁,又怎能写出好文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几乎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的“劝学”、“惜时”的名言,虽不以为然,但进入成家立业阶段,才体会到此言的重要性,因而又会将这些教诲传授给下一代。
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
若一个人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一点沙粒,即便给予他世界上的一切,他也将嫌小而不满;若一个人胸襟开阔,对事物不执着,即使生活简朴,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会感受到天地宽广,心中常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