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通航梦”何时能够实现?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黄河,这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大江,曾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水运通道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黄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被铁路和公路运输所取代。如今,随着国家对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黄河通航的梦想再次被提上了日程。

黄河通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黄河小北干流段就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远距离大规模的水上运输——“泛舟之役”。唐宋以后,由于黄河灾难频发,泥沙和洪涝问题日益严重,黄河航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成立后,为彻底治理黄河水患,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但由于建设时未考虑通航需求,这些工程反而成为了阻碍黄河航运发展的障碍。

目前,黄河河南段库区和局部区段通航,航道总里程577公里,主要服务于水上旅游和两岸短途季节性客货运输。然而,黄河下游仍不具备全面通航条件,主要面临五大挑战:水资源不足、河道泥沙淤积、河势游荡多变、存在碍航建筑物以及通航设施不足。

尽管如此,河南和山东两省仍在积极谋划黄河通航事宜。河南省计划在黄河两岸规划建设8个港口,其中郑州港被定位为主要港口,具备旅游客运和货运功能。山东省则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计划于今年6月底全线通航,成为黄河流域内首条可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通道。

黄河通航的实现将为沿黄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据估算,黄河复航后,可为沿线地区大宗物资调运和内外贸交流创造更经济、环保的运输路径,预计未来货运量可实现2亿吨水平,相当于3条重载铁路的运力规模。

然而,黄河通航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集中、空间分布不均匀,加之黄河流域用水量持续增加和降雨量减少等因素影响,在保证生态环境需水的前提下,航运开发存在大量水资源缺口。其次是泥沙淤积问题。黄河下游河道长期处于强烈的淤积抬升状态,部分河段河槽高于滩面高度,形成“二级悬河”,严重影响通航安全。

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高含沙水体、游荡性航道及通航建筑物应用技术攻关,为黄河下游生态航道建设创造条件;二是推进黄河干流适宜河段旅游通航,逐步拓展延伸通航范围,稳步推进黄河分段通航;三是积极与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接,开展黄河生态航道建设技术研究工作,具备条件后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总的来说,黄河通航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但随着国家对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沿黄省份的积极努力,黄河通航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这不仅将为沿黄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将为我国北方地区构建起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