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成都“两山”生态活动今日正式启动,旨在守护城市绿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成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据统计,1978年至2013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了32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430.8%,而能源消耗增长了556.2%。这种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成本不仅抵消了部分经济发展成果,也对区域乃至全球能源供应造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这些挑战,成都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空间发展战略,旨在破解“大城市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东进”战略尤为关键,它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还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升级为城市中央绿心,实现了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转变。
成都“两山”生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加快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打造城市“绿心”;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打造生态“绿肺”;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打造城市“绿脉”;打造锦城公园,形成城市“绿环”;建设锦江公园,打造城市“绿轴”。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公众参与是城市生态保护的关键。成都通过建设天府绿道、锦城公园等项目,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参与生态建设的机会。据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约有800万市民走进公园和绿道,享受绿色时光。这种“公园+”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还促进了消费场景的营造,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的城市生态建设往往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英国的“多核心”城镇发展模式、美国的“卫星城”建设、日本的“生态城市”理念等,都为成都提供了有益借鉴。成都正在探索的“绿道+”模式,正是将这些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之举。
成都“两山”生态活动的启动,标志着城市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关乎成都的未来发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何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如何实现生态价值的多元化转化,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成都的实践,无疑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