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誉为“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当潮峰达到最高时,钱塘江畔便会上演一场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到了南宋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
南宋时,钱塘观潮已成为都城杭州的重要活动。《梦粱录》中记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可见当时观潮与游湖一样,都是都城游览的重头戏。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南宋时期还特别设立了观潮节。
在众多描绘钱塘江大潮的艺术作品中,南宋画家夏圭的《钱塘观潮图》扇页尤为引人注目。这幅绢本设色作品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尺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地展现钱塘潮的汹涌壮观。画面中,近岸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六和塔矗立其中;中景江面潮水翻腾,波澜壮阔,接天巨浪翻涌而来,有排山倒海之势;远岸群山连绵,时隐时现,更添画面辽阔之感。
古人对钱塘江大潮的赞美之情,还体现在众多诗词中。唐代诗人罗隐在《钱塘江潮》中写道:“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生动描绘了潮水的磅礴气势。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赞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直接点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天下第一地位。毛泽东主席也曾赋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用“千里波涛”和“雪花飞”两个意象,形象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阔景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观测和预测钱塘江大潮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盐官涌潮观测站利用先进技术,可以测算潮水的到来时间、涌潮高度、形态、行进速度、潮位过程等,从而更好地掌握涌潮演变规律,进行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这种现代科技与古老自然奇观的结合,为钱塘江大潮增添了新的魅力。
从古至今,钱塘江大潮始终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吸引着无数人。它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观潮时节,人们依旧会聚集在江畔,感受这“天下奇观”的震撼。钱塘江大潮,正如宋代诗人范仲淹所言:“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