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茎基腐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了解其发病原因、典型症状及防治策略,对于有效控制该病害至关重要。
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引起。 这些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具等途径传播。除了土壤中病原菌数量多这一主要原因外,茎基腐病的发生还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高温高湿环境: 20℃-25℃是茎基腐病发生的适宜温度。 在高温季节,棚室覆盖地膜且通风不佳时,容易导致棚室内温度过高,为病害发生创造了条件。
地表湿度过大:定植后浇定植水或缓苗水,会导致地表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秧苗过嫩:育苗过程中苗龄期短、浇水量大,会导致秧苗过嫩,从而增加茎基腐病的发病率。
机械损伤:运输苗或定植过程中造成的蔬菜伤口,为病菌侵入提供了便利。
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幼苗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并逐渐向根部扩展。其典型症状包括:
茎基部皮层最初呈现淡褐色或黑褐色,后期茎基部缢缩,呈褐色。
湿度大时,茎基部会出现腐烂,并着生一层白色菌丝。
叶片变黄、萎蔫,掰开茎内木质部变褐色,病情持续蔓延。
茎基腐病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造成产量损失。
茎基腐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两个方面:
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的种苗,防止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
实行合理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倒茬,减少病害发生。
施用优质有机肥,提升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蓬松透气,优化土壤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菌群的生长。
定植前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可使用福美双、百菌清、甲霜灵等粉剂拌土处理。
在茎基腐病发生的初期,先对病部进行刮除,然后使用药剂灌根。常用的药剂包括吡唑醚菌酯(丰靓)、苯醚甲环唑(中昇布津)和生根液(戴乐)。灌根时要注意控制水量,治疗期间严格控温控湿,抑制病菌生长。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时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以避免药害发生。
茎基腐病的防治需要农技人员和种植户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和合理的用药策略,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