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古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中华民族而言,规矩不可或缺。
这些代代相传的规矩不仅是教养的体现,也是礼仪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解这些规矩的人似乎愈发稀少。
其实,任何细微的肢体语言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家教、性格及品德。
今天,诗词君将从聚餐、出门、居家、处室、庆吊五个方面,分享一些古代传承下来的规矩。
01
聚餐
用餐时,应该一起动筷。
不可用私筷搅拌公筷中的食物。
餐桌上,吃近自身的菜肴,取用靠近自己的盘中菜品。
进餐时请勿发出声响,也不要吧唧嘴。
在客人未用餐完之前,主人应当保持就坐。
02
出门
远行前务必与亲友告别,饯别祖宗,并亲吻双亲。
从外地归来时,要拜访亲友,并带些当地特产相赠。
出行前应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忌讳,以免触犯。
进入繁华市区时不应快速驾驶,进入村庄则需减速前行。
03
居家
长辈所给予的物品,晚辈需双手接过,需表示恭敬之情。
行走时应位于长辈身后,切不可抢在前面急步行走。
在长辈面前不应东张西望或频繁走动。
进餐时应避免叹气与训斥晚辈。
04
处室
家中的私事,无需向外人宣扬。
见到残疾人时需额外表示尊重。
生活中有许多辛勤的劳动者,不宜占取他们的便宜。
生活中必须省察小心,瓜田里不可弯腰捡鞋,李树下不可举手理帽。
05
庆吊
参与喜庆之事,不应言不吉之语,脸色要端正,不可啼哭。
参加葬礼时应避免大笑。
朋友家有丧事时,不应在附近高歌。
葬礼上所佩戴的饰品,应在仪式结束后立即摘除,切勿佩戴至他处。
一项良好的规矩,不仅能培养出优秀后辈,还能令家族及社会繁荣昌盛。
然而,如今许多人却逐渐失去了这些规矩:
在家庭聚会上,总是孙辈居于主位,长辈则似乎成了“小皇帝”的仆人; 节日访问朋友时,许多年轻人往往不愿多留片刻,放下东西便准备离去。
这些细节,最能折射出一个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
中华自古以来礼仪之邦,规矩正是“礼”的具体体现。
规矩蕴含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智慧与“正己化人”的人文关怀。
在传播和重视中,规矩得以延续,亦因忽视而逐渐消亡。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这些世代相传的规矩。
人最大敌人,往往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懒惰。
不必寄希望于偶然的运气,成功绝不可能总是眷顾你,任何时候都应依靠自身的才干。
你必须竭尽全力,才有资格埋怨命运的不公! 相信光明必会驱散黑暗;拼搏从未依靠他人,越过依赖别人,方能直面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