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煤矿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是如何来的?日本掩盖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在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南沟,有一处触目惊心的历史遗迹——大同煤矿“万人坑”。这里堆积着数以万计的矿工遗体,是日本侵华期间在大同煤矿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实行“以人换煤”政策的铁证。

1937年9月13日,日军攻占大同后,迅速控制了这座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满足战争需求,日军大量抓骗劳工,实行残酷的奴役制度。据史料记载,当时大同煤矿株式会社成立后,矿工人数从8000人迅速增加到18000人。这些劳工多来自山东、河南等地,许多人是被诱骗或强行抓来的。

在极度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矿工们遭受着非人的待遇。81岁的高怀秀老人回忆道:“到了矿上先给劳工编号,发良民证,接着就被安排到了‘大房子’里。”这些所谓的“大房子”实际上是一个个封闭的牢笼,条件极其恶劣。矿工们每天在缺乏通风和安全措施的井下工作十多个小时,生命安全毫无保障。

非人的生活待遇、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和流行的瘟疫,造成大量矿工惨死。高怀秀说:“当时矿上专门成立了拉尸队,专门抬死人,有时候一天一个人最多要抬20多具尸体。”这些死去或奄奄一息的矿工,被扔到荒郊野外、河滩山谷或者废弃井洞,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个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据战后统计,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大同煤矿不到8年的时间里,共掠夺煤炭资源1400余万吨,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消逝。

“万人坑”的发现过程充满了偶然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资料,20世纪60年代,当地放羊的孩子在山上掏野鸽子窝时,偶然发现了煤峪口南沟的两个存有干尸的自然山洞。这一发现揭开了尘封的历史,也开启了对这段黑暗历史的调查和研究。

196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文博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组成调查组,对大同煤矿“万人坑”进行了科学考察和遗骨整理。在半年多的调查中,专家们对近200具尸骨进行了重点考证,经由人类学方法鉴定,得出了“万人坑中的尸骨为日军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所抛弃,其中大部分为非正常死亡”的结论。

这些发现不仅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行,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证据。2014年,《山西大同万人坑发掘记事》一书的出版,更是将这段尘封的历史首次公之于众,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惨痛的历史。

今天,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纪念馆通过背景雕塑、幻影成像、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展出了大批历史图片资料、“万人坑”复原模型和日本侵略者虐待中国劳工的影像资料等,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累累罪行,提醒人们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珍惜和平。”高怀秀老人的话道出了设立纪念馆的初衷。大同煤矿“万人坑”不仅是日本侵华罪行的铁证,更是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生动教材。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为建设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