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决不能删除广通渠,否则就有悖历史真实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广通渠,这条始建于隋朝的运河,是隋唐大运河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长安与黄河的重要水道,广通渠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作用,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广通渠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设计,苏孝慈、郭衍督建。这条运河西起隋大兴城(今西安),东至潼关入黄河,全长三百余里。它的开凿,是隋文帝为了解决关中地区粮食供应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此之前,关中地区主要依靠渭水运输粮食,但由于渭水水浅沙多,难以保证全年通航,严重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

广通渠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这一状况。据史料记载,广通渠开通后,官家和私人的大船可以日夜通航,比陆上运输一年可节约上亿两运费。从此,物资从潼关源源运来,安定了人民生活,促进工商发展。东汉以后,这里曾出现“斗粮斗金”的高昂粮价,这时只几分银子即买到一斗粮食。广大百姓、官员都感到这条渠开得好,称之“富民渠”。

广通渠对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南北政治一体化。在经济上,广通渠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推动了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在文化上,广通渠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大运河系统中,广通渠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连接长安与黄河的关键水道,是隋唐时期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广通渠的开通,标志着中国大运河体系的初步形成,为后世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著名学者倪玉平所言:“大运河的存在,为古代中国的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广通渠的开凿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据史料记载,广通渠的开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负担。据统计,直接参与到大运河修建中的百姓三百多万人,有二百五十万人累死在工地上。这一惨重代价,反映了古代中国大型水利工程的艰辛与残酷。

尽管如此,广通渠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它是古代中国水利技术的重要体现,展示了古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广通渠的开通,不仅解决了当时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更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正如著名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所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广通渠的历史功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广通渠的历史时,不仅要看到它的历史贡献,也要反思其中的教训。广通渠的历史,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见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民生,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或许就是广通渠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