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在哪?单枪匹马去考察,才知什么叫雄关

发布时间:2024-09-18

本科毕业后,我一直有心看世界,尤其是关中四塞。

然而,总是被各种琐事和资金问题绊住脚步,未能如愿。

整整十年后,终于得以成行(就像游览人民币上的六个景点一样,不算难,但至今我还未走遍)。

战国时期,秦国四大边塞分别是东部的函谷关、东南的武关、西南的大散关和西北的萧关。

在东汉末年,函谷关被废弃,新建了潼关。

此次潼关之行,我来到渭河注入黄河的山陕交界。

先到山西永济,游览鹳雀楼,再到风陵渡,过黄河抵达潼关。

鹳雀楼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在公元6世纪修建,13世纪元朝灭金时被焚毁。

如今的鹳雀楼于1990年代重建,2002年起对公众开放。

新楼华丽壮观、俯瞰全城景象,美不胜收。

登上第六层,我看见那宁静宽阔奔向大海的黄河,真正领会到了“穷尽千里目”的意味。

夜宿普救寺山下,第二天早上我花100元打车前往潼关。

司机在风陵渡桥头放下我,我选择徒步过桥,桥上风力强劲,步行3.5公里便到达潼关古城。

在通向潼关古城的路上,我经过渭河口,与其他游客拼快艇游览,花40元在宽阔的河口一圈,欣赏了“黄渭分明”的奇景,渭河的清水注入黄河黄水,还未混合便形成了这一景观。

随后,我继续前行到潼关古城。

古城位于山上,上山前我先享用了闻名遐迩的老潼关肉夹馍。

城楼与鹳雀楼一样,也是新建的。

来到这样的天下名关,吸引人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那独特的地形特征,亲身体会关中四塞中这一塞的重要性。

潼关北临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之处,南依秦岭,东西百余里是重叠的山峦和深谷,“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

潼关雄踞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交界,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是关中的东大门,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潼关旧称桃林,春秋战国时期是晋、魏、秦的战略要地。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为防关西兵变而设潼关,同时废弃东边的函谷关。

沿渭水、黄河南侧通往河洛地区的道路,被称为“潼关路”,是连接长安和中原的少有通道。“潼关路”南边是秦岭,北边是黄河天堑。

山河之间这条狭窄的通道,“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

潼关古城正守护着这条通道,有“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说法。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与马超在此交兵,曹操利用沙土筑墙,浇水冻结成冰,致马超兵败西逃。

自东汉以后,“潼关路”这条狭窄的通道上,大大小小的战役多达三十多次,与秦岭和黄河一同见证了中国历史的众多转折点。

公元756年夏,安禄山起兵反唐,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守潼关,但唐玄宗听信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致使兵败。

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唐玄宗慌忙西逃入蜀,中国历史由此从顶峰滑入低谷。

潼关古城所在的山头西侧,还有座与之高度相当的小山,我也爬了上去,果然不辱此行。

在栈道上观察到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将潼关城楼包围,现代化技术也绕不过古人所建的这一千年要塞。

登上山顶观景台,再次目睹渭河与黄河交汇的壮丽景色。

五年前我曾攀登华山,当时幸运地遇到一天天气晴朗,在华山顶峰瞭望到渭河口与山陕交界地区(渭河口距华山直线约20公里)。

彼时我惊叹这是肉眼的“遥感”,将地图上的概念变成了实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