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将真的有将军肚,他们不以健身为荣,谁胖谁厉害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古代名将真的有“将军肚”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了历史、文化和审美的复杂关系。

在众多古代名将的画像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幅幅“大肚腩”的形象。从汉唐宋明的“功臣图”到清代的“功臣像”,这种“膀大腰圆”的体态似乎成为了武将的标配。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古代名将真的都拥有“将军肚”呢?

事实上,这种“大肚腩”的形象,部分源于艺术创作的角度和技法。作为官方收藏的“功臣图”,仪态端庄是最重要要求。画师们往往选择正面像或四分之三侧面像,着力表现的是英雄们的容貌和盔甲装备形态,而非身材。正如《为什么古代的武将画像肚子挺大》一文中所言:“就算哪位英雄真有‘八块腹肌’,也是百分百展现不出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名将都是瘦弱之辈。相反,在冷兵器时代,武将需要具备强大的力量和体魄。以宋代为例,普通步兵的盔甲重量最高可达29.8公斤,弩手的铠甲也常达27公斤。明清年间,武将们内穿锁子甲外穿绵甲,总重量常达到30斤。没有强壮的体魄,别说冲锋陷阵,连盔甲都穿不起来。

因此,“膀大腰圆”成为了武将们的“准入标准”。正如《古代的武将是什么体形?》一文中所说:“在两军人群对人群密集对抗的这种拼死对杀的战斗中,看上去很健美的身材和花拳绣腿式的功夫,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要的就是真正的力气,身高力大才能够制敌以死命。”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社会对身材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汉代并不以女性瘦弱为美,而是推崇“丰肉微骨”。唐代虽然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丰腴之美,但并非一直以胖为美。宋代则偏爱“瘦娇小”的女性形象。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古代名将的“将军肚”等同于肥胖。它更多地体现了那个时代对武将体格和力量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八块腹肌”。健康、均衡的体态,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将军肚”并非单纯因为肥胖,而是与武将的体格和力量需求有关。古代名将画像中的“大肚腩”形象,部分是艺术夸张和创作角度的原因。现代人对古代名将体态的误解,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差异。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历史,也能让我们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