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棺材,这个承载着人类遗体的容器,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葬具,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符号。从远古时期的简单掩埋,到如今精致的棺木,棺材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人类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的变迁。
棺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最初,人类并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后来可能出于对同伴的怀缅,开始有了保护尸体的意识。《周易》中提到,古人死后,人们会将死者的尸体放到野外,并且会为其盖上树叶枝条等东西,后世将这种丧葬形式称之为“树枝棺”。这是对死者的敬畏,用树枝遮盖尸体的用意,就是想为亡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完好的安息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人所用的棺具也有了发展变化。《礼记》中记载了一种用硬土块烧制而成的“土棺”,称为“堲周”,指用烧成的硬土块将逝者围起来做棺材。这种棺具相当于是一种“砖”制的棺具,是用土砖块垒出来的,比之前的“树枝棺”又相对进步了。
在中国,棺材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中记载了贵族的“棺椁制度”,这实际上将保护逝者尸体的初衷,演变为了社会等级的划分。按照古代礼制,以棺椁下葬是地位较高的统治贵族阶级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日本,从镰仓时代开始直至江户时代,圆柱形的桶形棺材(座棺)成为主流,这种式样的棺材入殓时以坐姿摆纳遗体。至今仍在使用的“棺桶”即是由这种形状衍生而来的棺材。
在非洲的加纳,依死者生前的愿望,制棺业者会将棺材制成如飞机、汽车、可可豆等外型,这种独特的棺材艺术反映了当地文化对死亡的独特理解。
棺材不仅是一种葬具,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棺材以在农村最为实用,几乎每位农民死后都会用棺材装殓尸首,也有人由于其他原因死后要被火化了,但是也会在死前吩咐子孙将自己的骨灰装在棺材里,他们都喜欢这种土葬的方式,以保存尸首的完整,寓意深远。
在古代,人们在制作“木棺”的棺木选材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棺木最好要选耐腐烂的,同时,选材还要考虑是否防虫、是否容易变形。普遍来看,以杉木为棺木是最常见的,也是造价较低的,较好一些的,也有选用名贵柏木的,再好的,就是较耐腐蚀的楠木了。
除了木材的选取,棺木的外形也很重要。好的棺材其外形讲究前大后小,呈长梯形,而从正前方看要似一根半圆木。除此之外,古人对于棺材的外部装饰也有讲究,好一些的棺材,正前方画的是碑厅鹤鹿,上面部分绘有展翅的仙鹤,两旁则是松柏,还有的画有祥云和水莲。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代棺材也在不断创新。环保棺材,又称“纸棺材”,以瓦楞纸板制成,专供火葬使用,燃烧时产生的废气比传统棺木少,火化环保棺木所需的时间较传统棺木少约二十六分钟。
棺材的演变历程,从简单的掩埋到精致的棺木,再到环保的纸棺,反映了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变迁。它不仅是逝者的归宿,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在这个意义上,棺材不仅是一种葬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人类对生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