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的“五京联邦”,竟都不是政治核心

发布时间:2024-09-16

现代一提到辽的五京体制,多半会以为这是模仿唐朝的五京制度。
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更像是以果推因的观点。
image 辽在建立后,建置了五座京城: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
这五京的设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不是一次性完成。
相比起唐五京,辽五京更多是根据内外环境及管理需求变化逐步建立而来。
1. 西楼—上京临潢府
辽朝首先建立的京城是西楼(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阿保机在神册三年(918)接受汉臣建议,在此地建城,命名为皇都,成为早期的都城。
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将皇都改为上京,府名临潢。
image
2. 东京辽阳府
辽的东京原本叫南京,位置在辽阳。
神册四年(919),阿保机重新修复并改名为东平郡,并迁徙汉民和渤海民充实该地。
天赞四年(925),阿保机消灭渤海国后,在天显三年(928)将渤海国上京迁至东平郡,并改地名为天福城。
会同元年(938),太宗将南京改为东京,府名辽阳。

3. 南京析津府
image 天显十一年(936),幽州入辽。
会同元年(938),辽太宗升幽州为南京,府名幽都,军号卢龙。
开泰二年(1012),南京幽都府改为南京析津府。

4-1. 初期中京
image 大同元年(947),辽太宗将镇州升为中京,但因中原汉地起义,中京镇州很快被收复。

4-2. 中京大定府
中京大定府为奚族聚集地。
阿保机征服奚、霫地后设奚王府。
统和二十五年(1007),圣宗在该地建中京大定府,成为辽的重要城镇。

5. 西京大同府
image 最迟设立的西京大同府在今山西大同。
会同元年(938),云州入辽。
兴宗中期设立西京,府名大同。
辽的五京体制不同于唐的五京,不具备同样的中央政治地位,并且辽采取四时捺钵制度,皇帝随季节迁徙,政治大事多在捺钵处理,各京仅为区域中心。
辽五京的建立,体现了辽的多元化治理特点,因时因地而设,与联邦制度有相似之处,但其真正的政治核心在于捺钵。
辽的治理方式因民族、区域和具体情况而异,契丹、汉人、渤海遗民等各自保留自己的制度,形成了多样化的统治结构。
image 辽的治理模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不同民族和部落也享有相对的自主权。
正是这种多样化的治理特点,使辽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存在。
辽五京虽称京城,但并未具备中原王朝的正规京城地位,其真正的政权核心实质上存在于捺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