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5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近日发表系列文章,为“斯大林模式”正名,引发学界热议。李慎明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斯大林模式”,而在于苏共领导集团的蜕化变质。这一观点挑战了长期以来对斯大林模式的主流评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李慎明的核心论点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指出,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体现这些基本制度的具体管理体制机制,基本上是符合苏联国情的,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李慎明强调,不能将具体管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不加分析地归结为基本制度的问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
这一观点与长期以来将斯大林模式等同于“高度集权”、“极权主义”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时期的具体体制不是“高度集权”,而是“过度集权”。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在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然而,李慎明的观点并非全盘肯定斯大林模式。他也承认斯大林时期的具体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如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法制不健全等。但他认为,这些问题与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并非直接因果关系。
李慎明为斯大林模式正名的观点,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指出,对斯大林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直接关系到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人想通过彻底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客观、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能简单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我们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具体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各个方面,既要看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将斯大林模式简单化、标签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借口。
总的来说,李慎明为斯大林模式正名的观点,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避免简单化、绝对化的倾向,而应该以客观、全面、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