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法律的本质是追求公平公正,而非简单地保护弱者。这一观点在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
2019年,上海律师张玉霞因在法律援助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作为一名公益律师,张玉霞十年来承办了超过1300起法律援助案件,为外来务工人员挽回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万元。她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法律如何在不偏袒弱者的同时,依然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然而,“法律保护弱者”的误解仍然普遍存在。这种观点的产生,与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判决有关。例如,在交通事故案例中,有时会出现行人闯红灯被撞死,却判司机赔偿的情况。这种做法虽然出于同情弱者,但实质上违背了法律的公平原则,反而导致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事实上,法律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公平正义,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正如张玉霞所说:“法律不仅仅保护弱者,但我选择站在弱者的那一边。”这种态度体现了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即在坚持法律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法律援助制度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减费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既维护了法律的公平性,又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持。据统计,张玉霞在十年间接待了超过一万名法律援助来电来访受援人,其中包括数十起十人以上的劳动纠纷案件。这种做法不仅帮助了弱势群体,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援助并非简单地偏袒弱者。相反,它是在法律框架内,为那些因经济或其他原因难以获得法律服务的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正如张玉霞在为聋哑犯罪嫌疑人提供刑事辩护时所做的那样,她自学手语,考取手语翻译资格证,以便更好地了解当事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法律的公平公正,不仅体现在对弱者的保护上,更体现在对每个人的平等对待上。正如古语所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不仅适用于犯罪嫌疑人,也适用于受害者。法律既要保护受害者的权益,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我们不应将法律简单地视为保护弱者的工具,而应该将其视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这样,法律才能真正赢得全社会的信任,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依赖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