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没那么简单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曹操身后的权力起伏与传承

公元219年12月,《关羽败走麦城》事件使三国鼎立格局确立,一个月后曹操于洛阳去世,把他半生经营的汉室和魏国传给了太子曹丕。

曹操家族是沛国谯县的豪族,父亲曹嵩曾做过汉朝太尉,但与儒家经学世族相比,曹操家族依然被视为“赘阉遗丑”,不属于正统上流阶层。

这种出身决定了曹操的政治路线。

若完全依附儒家经学世族,融入其中,曹操的势力可能会被削弱,失去号令他们的权威,也没有称帝的实力。

但在儒家经学世族之外培养一批势力,他可以挑起双方的竞争,自己居中调停,从中获利。

曹操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他选择法家为治国理念,重用曹氏和夏侯氏亲族为统兵大将,人才选拔上强调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看才能。

曹操的目的是,通过统一的法家理念制衡奉行人治的儒家经学世族 ,提拔亲族和寒门官员,制衡儒家出身的官员。

在汉末乱世,曹操的政治路线虽然谈不上开创,但起码是符合实际的。

image

但随着曹操去世,曹丕迅速修正了这条路线。

因为曹丕没有数十年的军功威望,他无法用强硬态度对待儒家经学世族,为了巩固皇位,不得不向他们妥协。

于是, 曹丕刚继位便在陈群建议下,颁布了九品官人法 ,设立中正官以定选才标准,由贤有识鉴者担任,区别人才等级。

虽然九品官人法初衷是选贤任能,但实际操作中赋予了儒家中正官极大的权力,选官权事实上转移到儒家经学世族手中,陈群和司马懿等儒家大臣也随之崛起。

此外,为了对抗兄弟们,尤其是实力不逊于自己的曹植和曹彰,曹丕压制近亲宗室,重用远支宗室。

公元222年,曹丕封皇子曹叡等人做诸侯王,但这些曹氏诸侯王无兵无权,形同虚设。

相比之下,曹丕重用了从弟曹仁、曹真等远支宗室,并下令禁止后族辅政,彻底断绝了外戚之路。

就这样,曹操时代的政治格局被曹丕改为儒家、远支宗室、儒家经学世族共享政权。

虽然背离了曹操的路线,却是曹丕自保的需要。

公元226年,曹丕任命曹真等四人为辅政大臣,这标志着曹魏政治格局正式定型。

继任皇位的曹叡,年仅21岁,尽管年轻,但却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刘晔评价他道:“秦始皇、汉武帝相比之下,才略略逊一筹。”

image

这一评价在他的治理表现中得到了印证,期间蜀汉和东吴的数次进攻都被成功挫败。

特别是公元234年东吴和蜀汉的联合北伐,曹叡亲自指挥击败孙权十万大军,并成功部署司马懿对抗诸葛亮。

由此可见, 曹叡在位期间,个人能力强,国力充沛,压制了孙权和诸葛亮的同时,也压制了宗室和世族大臣。

不过,随着他的驾崩,曹魏政权面临新的挑战。

曹魏政权的危机与曹植的预见

曹叡时期,曹魏国力达到鼎盛 ,但这个政权的先天不足也逐渐显现。

曹魏政权依赖远支宗室和世族大臣的二元格局,极度依赖有才干的皇帝调度。

一旦皇帝无能,整个格局就会崩塌,儒家世族将一家独大。

曹植曾察觉这一问题,他两次建议曹叡让自己辅政或分封藩国以建立稳固的宗室,但曹叡怀疑其动机而拒绝。

高堂隆也建议曹叡重用宗室,但依然未被采纳。

曹魏政权因此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

如果曹叡能多活几年,或远支宗室有人才继承,曹魏政权或许还能延续更久。

但不幸的是,这两个问题同时爆发。

公元239年,曹叡驾崩,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政权交由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爽虽有才华,但没有军功,这在动荡时期是巨大劣势。

相比之下,司马懿有多年统兵经验,门生故吏遍布军中。

曹爽和司马懿的组合继续了曹丕定下的政治格局,但曹爽缺乏军功,在政权天平上显得太轻。

曹叡去世前曾叮嘱司马懿辅佐曹芳,并流泪跪拜,这显示出他对政权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司马懿忠诚的期望。

此后,事情的发展超出了曹叡的预料。

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愈演愈烈。

曹爽的改革与司马懿的应对

历史上说曹爽是个昏庸之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甚至可能是高平陵政变后人为篡改的结果。

真正的曹爽,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曹氏后嗣。

上台后, 曹爽发现了曹魏政权的诸多问题,决定革故鼎新,挽救政权

改革需要可靠的班子,曹爽结交了何晏、夏侯玄等“浮华党徒”,利用他们的新思想(玄学)推动改革,希望以此改造旧世界,挑战儒家世族的权威。

但这些年轻人的改革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儒家世族和元老派的不满。

改革内容涵盖选官制度、地方行政架构、以及服饰礼制。

改革选官制度旨在削弱中正官权力,重建中央集权;取消郡级政府,使地方更加服从中央;改革服饰礼制,抑制奢靡之风,重塑简朴风气。

曹爽的改革试图重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瓦解儒家世族的垄断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image

但为了成功,曹爽必须排挤司马懿,彻底掌控朝政。

他计划通过军事行动积累威望,征伐蜀汉就是其中一步。

司马懿则通过阴谋切断了曹爽的粮道,使其在伐蜀战争中失利。

曹爽的改革遭到重大挫折。

最终的决战与政变的余波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出城拜谒高平陵,曹爽一同随行。

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迅速占领洛阳。

曹爽选择相信司马懿的承诺投降,但随后被司马懿夷三族。

司马懿通过政变,彻底打压曹氏后人,顺利为改朝换代铺路。

曹魏忠臣司马公,彻底转变为谋权篡位的司马宣王。

高平陵政变的深远影响

东汉以来,真正抑制儒家世族的努力屡屡失败。

曹爽领导的改革虽未成功,但它是最后一次尝试。

改革失败后,儒家世族彻底解脱束缚,成为中国政治的最强势力量。

后来的司马懿为巩固政权,进一步扶持儒家世族,使其不断膨胀,直到尾大不掉。

当没有制衡力量时,中国迎来了最黑暗的时期。

高平陵政变,远远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斗争,其影响深远,改变了历史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