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攻队员の最后一餐,日军提神醒脑的觉醒剂”,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1945年5月,在南九州知览基地,陆军特攻队员在登机出击前饮下壮行酒。据报道,他们曾服用兴奋剂以保持亢奋。 这种被称为“觉醒剂”的特殊药物,在二战期间被日本军队广泛使用 ,尤其在特攻队员执行自杀式任务前发挥着重要作用。

“觉醒剂”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冰毒。 早在19世纪末,日本药学家在研究麻黄素成分时就意外发现了甲基苯丙胺。这种药物能够使人产生幻觉,提升自信与勇气,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使用者精神持续专注。

在战场上,几乎每个士兵都需要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 ,尤其是军舰驾驶员与飞行员,他们经常会连续数天进行驾驶,非常容易疲劳。而一旦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就可以持续驾驶军事载具,并且几天几夜也感觉不到劳累。因此,这种药物很快引起了日本军方的注意。

除了特攻队员,日本军队在其他场合也大量使用兴奋剂。例如,著名零战飞行员坂井三郎战后回忆,在出击前军医会给他注射“葡萄糖”,以便在长途飞行中保持清醒。战后他再次遇见军医时才被告知,所谓“葡萄糖”中含有甲基苯丙胺成分。

然而, 大量使用兴奋剂也带来了严重后果。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给人体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包括食欲不振、眩晕、头痛等副作用。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导致士兵精神异常,充满暴戾气息,极易失控,做出凶残的反人类罪行。

二战结束后,大量“觉醒剂”在没有任何管制的情况下流入战后的日本社会。在战败气氛笼罩下的战后日本,对于精神萎靡、生活困顿的日本普通民众而言,“觉醒剂”成为和酒类、香烟一样用来慰藉身心的嗜好品,而且价格低廉,易于获得,因此风行一时。

据统计,1945年至1952年,在日本,有过吸食“觉醒剂”体验的高达200万人以上,出现精神障碍的吸毒者推定为20万人,一般吸食者达55万人,群体包括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以成年男性为主体。这种现象引起了日本的法学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的注意。最终, 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 ,禁止了“觉醒剂”的生产和销售。

“觉醒剂”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它提醒我们,在战争中使用药物来提高士兵战斗力的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战术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会对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它也警示我们,对于药物的使用必须保持谨慎态度,严格监管,防止滥用。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理性的世界,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