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正当防卫在法律上该如何定义?

发布时间:2024-09-15

Image

2018年8月27日晚,于海明骑自行车在江苏省昆山市震川路正常行驶时,被醉酒驾驶的刘某强行逼停。刘某下车后,连续用刀面击打于海明。在争夺中,于海明夺过刀并捅刺刘某,致其死亡。这起被称为“昆山反杀案”的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正当防卫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构成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具有防卫意图、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然而,在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面临诸多争议。2019年和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的案件达到800余件,是之前两年的2.8倍。这一数据反映出,正当防卫制度正在得到更积极的适用,但也说明了认定标准的复杂性。

争议主要集中在防卫限度的判断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 判断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和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损害后果等情节。 这一规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

正当防卫制度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仅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还鼓励公民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正如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所示,无论是遭遇暴力传销、反抗强奸,还是阻止非法暴力拆迁,正当防卫都为公民提供了法律保护的盾牌。

然而,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也面临挑战。如何在保护防卫人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准确判断防卫行为的性质和限度,都是司法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未来,随着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司法经验的积累,正当防卫制度有望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适用,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