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过度治疗和用药已成为我国医疗领域的一大顽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合理用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00亿元,占全国医疗总费用的10%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用药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健康风险。
造成过度治疗和用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医疗技术水平的局限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某些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但真正能从中受益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患者。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鉴别哪些患者真正需要化疗,导致许多人“陪打”。其次,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上世纪推行的医改市场化探索过程中,一些医生为了个人创收而滥用检查、滥开药物。此外,法律法规的限制、文化伦理因素以及患者科学素养的不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过度治疗和用药的现象。
那么,我们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用药过量呢?首先,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如果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适症状,可能是用药过量的信号。其次,要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常见副作用。例如,降压药过量可能导致低血压、脑供血不足;安眠药过量则可能引起呼吸变慢、血压下降等严重后果。此外,还要注意观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混合用药而产生过量风险。
为了避免过度治疗和用药,患者和医生都需要共同努力。对患者而言,选择正规医院和合适的医生至关重要。同时,要主动学习相关医疗知识,积极参与诊疗过程,不要盲目听信各种传言谣言。对医生来说,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紧跟医学进展,避免经验主义和个人偏好的影响。此外,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也是减少过度治疗的有效途径。
过度治疗和用药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健康风险。它不仅影响医患关系,还损害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因此,遏制过度治疗和用药,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合理用药,让医疗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让患者得到最恰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