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指哪三教、哪九流?九流中最后三项,为啥叫下三滥?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被用来形容地位职业的高低贵贱,甚至带有贬义色彩。然而,追溯其历史渊源,我们会发现这个词语最初并没有任何贬义,反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不同思想流派和职业的分类。

“三教”最初指的是儒、释、道三种宗教。儒家由孔子创立,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道教由张道陵创立,是中国本土宗教;佛教则在汉代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与儒、道并立的主流宗教。这三种宗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还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九流”则源自《汉书·艺文志》,最初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这些学派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面貌。例如,儒家推崇“仁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九流”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九流”开始被用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将职业和社会地位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也体现了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评价。

在“下九流”中,最后三项被称为“下三滥”,即盗(强盗)、窃(小偷)、娼(娼妓)。这三种职业被视为最卑贱、最不齿的行当。古人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下三滥”的取财方式则被视为不正当、不道德的。这种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对某些职业的看法,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有残留。

值得注意的是,“下三滥”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古代社会,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社会秩序相对混乱,盗贼和娼妓等职业确实存在。然而,将这些职业贴上“下三滥”的标签,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教九流”和“下三滥”的含义也在不断演变。现代社会中,我们已经不再将职业简单地分为三六九等。相反,我们提倡职业平等,尊重每一份工作。曾经被视为“下三滥”的一些职业,如理发师和演员,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三教九流”和“下三滥”这些词语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对某些职业的偏见和歧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平等,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