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世界罕见的张家界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2010年11月,张家界召开了“张家界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中外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36人,包括时任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经过为期三天的野外共同考察和集中研讨,专家们最终达成共识,“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自此,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为“张家界地貌”。

这种地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形成过程和景观特征上。张家界地貌的形成经历了八个阶段,跨越了数亿年的时间。3.8亿年前,张家界还是一片浅海,河流中的泥沙在此沉积,形成了500多米厚的石英砂岩岩层。3亿年前,张家界抬升成为陆地,砂岩顶层接触氧气,风化形成了富含褐铁矿的“铁帽”。2.8亿年前,张家界再次变为海洋,在原有基础上沉积了石灰岩夹生物碎屑岩。2亿年前,张家界再次抬升成为陆地,此前形成的石灰岩露出地表。1.8亿年前,地壳受到水平挤压,张家界的岩石发生断裂变形,内部发育了很多节理和裂隙,为今后的风化和流水切割提供了条件。3000万年前,张家界顶层岩石风化,形成了夷平面。260万年前,张家界地壳强烈抬升,地表流水不断下切侵蚀岩石,在“铁帽”顶部形成了一个平面。距今260万年之后,河流终于穿透“铁帽”,流水的侵蚀、植物的根劈、根蚀、重力崩塌等作用,将石英砂岩切割成现在的景象,形成方山平台、峰墙、峰林、残林等一套发育完整的地貌景观。

张家界地貌的典型性、多样性、美学程度及形成规模都成就了它的“独一无二”。园区内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崖,其中高度超过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高达350米。这些石英砂岩峰林形态各异,如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园内还有珍稀植物如银杏、珙桐、红豆杉、鹅掌楸等,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张家界地貌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还对当地生态系统和旅游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地貌为当地创造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张家界地貌也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1992年,以张家界为代表的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然而,张家界地貌也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成为当地政府和专家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强化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努力实现环境保护、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张家界地貌的形成过程见证了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遗产。保护好这一地质遗迹,不仅是为了当代人的福祉,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欣赏这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