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伪满皇宫旧址
行走在长春的街头,随处可见伪满时期的古建筑。
对于初次来到长春的游客来说,经过长春火车站南广场,就能立即看到一些伪满时期的建筑。
虽然建筑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都透露着伪满政权的政治意图。
我曾五次探访长春的伪满建筑群,在每次的探索中都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
一、
伪满建筑背后的故事
凝视着长春街头的伪满风格建筑,我不禁想起了伪满作家古丁与一个日本商人的对话。
那是在1943年,古丁与后来的日本文艺社社长池岛有过一次谈话,古丁说:“即使日本再强大,也不可能把这里所有的设施都带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并扶植傀儡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影视剧中的溥仪
在伪满洲国建立的时期,长春被称为“新京”,成为了伪满政府的活动中心。
溥仪的伪皇宫内部(笔者实拍)
如古丁所预料,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伪满洲国也随之倒塌,但那些伪满建筑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如今,漫步在长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伪满风格建筑。
尽管这些建筑已经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和用途,但其身上的殖民烙印却依然非常明显。
建筑不仅是时代的符号,更是历史留给今人的遗产。
原伪满中央银行旧址(笔者实拍)
“大屋顶、圆形的广场、两排树”,这是伪满时期长春建筑的典型特征。
当时的日本侵略者试图将长春作为未来的重点移民城市。
长春的崛起得益于中东铁路的建设
,长春以北称为“北满洲”,而南部则称为“南满洲”。
日本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就将长春以南的中东铁路附属权控制在手中,并成立了南满株式会社。
随着沙俄罗斯帝国的覆灭,日本逐渐掌握了整条中东铁路的权利。
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日本积极经营长春,选择长春作为新都,而不是沈阳或哈尔滨。
如今的中东铁路
于是,日本利用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希望将长春打造成理想型的东北亚大都会。
大量广场和新建筑在长春拔地而起,同时大批人口被移民到长春,使得人口迅速增长。
二、散乱在长春的伪满建筑
伪满建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兴起
。
新民大街是代表性地点,伪满时期叫“顺天大街”,当地人称这里为“八大部”,即伪满洲时期的8个主要部门,例如文教部、民生部、外交部等,统归伪满国务院管理。
八大部附近的伪满建筑(笔者实拍)
站在新民大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大屋顶与西洋式建筑混搭的风格,被建筑学家称为“伪满式”。
这种混搭风格不仅融合了中、日与西方建筑元素,甚至还有朝鲜和满族的建筑样式,体现了日本推崇“大东亚文化”的意图。
长春仍在使用的伪满建筑(笔者实拍)
这种“大东亚”文化其实是日本控制亚洲国家的政治口号。
表面上强调亚洲各国人民的利益,实际是为日本侵略寻找借口。
日本试图通过这些中西混搭的建筑,争取民众的认同。
长春另一处伪满建筑群位于火车站附近
,即今天的长春站南广场到胜利公园北段。
1945年伪满洲国覆灭前,这是日本的主要势力范围。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火车站附近还是乡村,最有名的是大和旅馆,至今仍用于接待外宾。
现今走在长春的任何角落,都可能看到一幢伪满时期的建筑。
被遗弃的伪满建筑(笔者实拍)
某年冬天,我在一个小区内发现了一座伪满建筑,经过查阅资料才知这是新进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用途来看,这建筑似乎已荒废多年,与新民大街上的八大部不同,缺乏实用价值。
散落的单体伪满建筑只是长春城区伪满建筑的一部分。
小白说
谈到长春的伪满建筑,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溥仪的伪皇宫。
但在长春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大量伪满时期的建筑群,有些仍在使用,有些则渐渐被遗弃。
作为历史见证,这些建筑时时提醒我们那段屈辱的历史。
建筑不仅是艺术品,也是一段历史的印记,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建筑背后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