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子》看管仲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管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期,虽然并非管仲本人所著,却集中体现了这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的思想精髓。作为中国最早论述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书籍,《管子》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管子》的经济思想核心在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书中提出,市场虽然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并不能自动实现社会均衡。因此,国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市场,以保持经济稳定。这种观点与西方经济学以个人为本位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整体、追求平衡的思维方式。

在具体调控手段上,《管子》提出了商品和货币双向调节的方法。书中记载:“据有余而制不足”,即在物资过剩时收购储备,在物资短缺时抛售,以此稳定市场价格。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常平仓”制度,通过储备基本商品来调节现货价格。正如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翟玉忠所言:“我们可以把常平仓比作一个蓄水池,市场上商品价格过高时,常平仓就将储备的商品投向市场,增加市场供应,让商品价格回归到正常水平;当市场上商品价格较低时,常平仓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商品,减少市场供应,让商品价格恢复正常水平。”

《管子》的经济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汉的桑弘羊到北宋的王安石,许多著名政治家都继承和发展了“轻重之术”的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了现代经济学。1937年,被誉为“现代证券之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著作《储备与稳定》中专门提到“A modern ever-normal granary”,以此提醒人们常平仓理论的中国起源。

《管子》的经济思想不仅关注经济效率,更注重社会公平。书中强调国家应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以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这种思想与当今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理念不谋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

总的来说,《管子》的经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贤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也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重新审视《管子》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应对经济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