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向金朝称臣后,女真族与汉族是如何文化融合的?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金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和吸收,推动了女真族与汉族之间的深度文化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法律制度的汉化上,更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金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始于太祖完颜阿骨打时期。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金左副元帅粘没喝在攻陷袭庆府时,得知有人挖掘孔子墓,立即下令“大圣人墓安可发得”,并处决了十二名参与挖掘的士兵。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现了金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尊重和向往。

这种尊重和向往在金朝历代统治者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金熙宗时期,金朝开始全面采用汉制。熙宗本人非常仰慕中原文化,崇尚儒学并有很高的儒学修养。《大金国志校证》称他“宛然一汉户少年子”。熙宗即位后在上京立孔子庙,又以孔子四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他大力提倡儒学,改革不完善的科举制度,如“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辞赋两科取士”,统一了南北选的内容。

金朝法律制度的汉化进程是民族融合的重要体现。熙宗时期,金朝制订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新制》,这是“以本朝旧制,兼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的一部一体适用的法典。到了金章宗时期,金朝的法制从形式到内容实现了全面汉化。章宗下令成立专门立法机构“详定所”,于泰和元年(1201年)修成《泰和律义》《泰和令》《六部格式》《新定敕条》等,形成如宋朝一样的律、令、格、式、编敕体系。元代史家脱脱评价《泰和律义》为“实唐律也”,足见其汉化程度之深。

在日常生活中,女真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也日益加深。金朝统治者鼓励女真人学习汉语,用汉姓,学南人衣装,信道教。金熙宗令侍臣敬仰孔子,认为“其道可遵”;金世宗命女真人知礼仪道德。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也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例如,金朝的铜镜图案大多取材于唐宋传奇故事,反映了汉文化对女真人的深远影响。

然而,这种文化融合也带来了挑战。金朝统治者在推行汉化政策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保持女真族特色的难题。金世宗时期,曾试图通过禁止通婚等措施来保持女真族的特色,但收效甚微。最终,女真族在文化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金朝的文化融合政策对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金朝社会的文明化进程,使金朝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另一方面,这种融合也导致了女真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可能是金朝最终衰落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金朝时期女真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了金朝统治者对先进文化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历史规律。这种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