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北京动物园,一只孟加拉白虎在室外场馆内反复绕圈行走,脚印在地面上踩出一个圆形。这一幕被拍成视频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也揭开了圈养动物“抑郁症”的面纱。
这种行为在专业术语中被称为“刻板行为”,是动物在圈养环境中长期或重复遭受不可控制的负性刺激后出现的异常、重复、没有任何功能作用的行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汪松指出,刻板行为的出现可能与狭小的生活空间、较低的环境丰富度、人为环境的干扰和动物本身生活环境被破坏有关。
以棕熊为例,在野生环境中,其领地范围可达700-1000平方公里,而在动物园中,活动范围可能只有几百平方米。这种巨大的落差导致动物无法满足其自然行为需求,从而产生刻板行为。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野生动物项目经理郑钰认为,刻板行为是动物承受了巨大压力并且无法排解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刻板行为不仅影响动物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问题。大熊猫“蜀兰”就曾因机械性重复空嚼、玩舌头等刻板行为导致口角出现白色泡沫。这种行为可能引起动物自伤、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降低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动物园开始重视动物福利,采取措施改善圈养环境。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保护教育班班长邓晶介绍,动物园通过“丰容”来丰富动物的生活环境。例如,新建的小型食肉动物馆占地570平方米,可以模拟森林、荒漠等8种生态环境,满足不同动物的需求。
除了环境丰容,食物丰容也是重要手段。饲养员不再定点投放食物,而是采取多点投喂的方法,让动物自己寻找食物,并进行行为训练。例如,让大猩猩通过小棍子把食物掏出来,或者把猛兽的食物装在需要用力撕开的纸箱子里,这样既增加了动物的活动量,又激发了它们的天性。
然而,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国内动物园在动物福利、科普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仍有差距。郑钰指出,保护动物园动物的福利是国际大势所趋,也是未来动物园的发展方向。
作为参观者,我们应该以更负责任的态度看待动物园中的动物。刻板行为不仅是动物的“抑郁症”,也是它们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在欣赏动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改善它们的生活环境,让它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地展现天性,享受快乐。
动物园不仅是展示动物的地方,更是教育公众、保护物种的重要场所。通过提高动物福利,我们不仅能改善动物的生活质量,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动物、关爱动物,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