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闻喜煮饼,这个被誉为“饼点之王”的山西传统名点 ,其名字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虽然名为“煮饼”,但实际上它是油炸而成的。这种命名方式源于当地方言,将油炸称为“煮”,从而形成了这个独特的名称。
关于闻喜煮饼的起源,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一种说法与清朝康熙皇帝有关。相传康熙南巡时,闻喜官绅为迎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康熙皇帝对其他菜肴感到平淡无味,唯独对这道饼点情有独钟,便询问其名。众官宦一时语塞,康熙皇帝便笑言:“就叫煮饼吧。”从此,闻喜煮饼之名便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则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据传,武王伐纣时,太师闻仲出征应战,兵至古唐(今山西省南部翼城一带)时,用当地的饴、面混制糖饼作为干粮。这种饼不易变质,便于携带,最初被称为“闻太师饼”。汉武帝后来多次到访此地,并将此地改名为闻喜,这种饼也随之改名为闻喜饼。至于为何被称为“煮饼”,则与当地方言将油炸称为“煮”有关。
闻喜煮饼之所以能够成为地方名点,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选料密不可分。 首先,闻喜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制作煮饼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这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生态环境良好,各种花卉遍地,为制作煮饼所需的蜂蜜提供了绝佳的来源。
其次,闻喜煮饼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以传统的制作方法为例,首先要将面粉蒸熟,然后与红糖、食油、饴糖等混合,和成面团。接着制作馅料,通常由熟面、绵白糖、桂花和蜂蜜混合而成。之后,将面团包入馅料,制成圆球形的坯子。在油温达到200℃左右时,将坯子放入油锅中炸制,炸前还需在冷水中浸泡一下,以去除浮面并防止露馅、脱皮。最后,将炸好的半成品在浆料中浸泡片刻,捞出后粘上芝麻,才算完成。
这种复杂的制作工艺不仅考验制作者的手艺,也保证了闻喜煮饼独特的口感和品质。 成品的闻喜煮饼形似圆月,外裹芝麻,内有栗色、绛白二色分明的饼馅 ,可以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吃起来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腻,久不变质。
闻喜煮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山西乃至全国的传统名点,还曾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鲁迅先生在小说《孤独者》中就有“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的描述,可见其声名远播。
如今,闻喜煮饼仍然是老少皆宜的大众食品,也是闻喜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