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台州撤地建市30周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台州,这座位于浙江东部沿海的城市,用30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传奇。从1993年撤地设市至今,台州的进出口总额从1.47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390.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0.5%。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不仅见证了台州经济的腾飞,更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台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1993年撤地设市后,台州紧紧抓住外贸体制改革的机遇,积极争取进出口自营权,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这一时期,台州的外贸出口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为主,逐步发展到2023年拥有8550家进出口实绩企业。其中,拥有出口名牌的企业达到402家,位居全省前列。

进入21世纪,台州的外向型经济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2001年至2004年,台州抓住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这一时期,台州的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高新产品占据出口首位。2023年,机电高新产品出口额达到1646.7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5.5%。

台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成功,源于其独特的“草根经济”模式。改革开放初期,台州凭借“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人文精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种“草根经济”模式为台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2017年台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369元,比1978年增长210.4倍,年均增长14.7%。

然而,台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挑战。2015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台州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66.24%降至2017年的48%。尽管如此,这一比例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大了经济风险。

面对挑战,台州正在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台州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2023年,台州的进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232个,其中出口国家和地区227个,进口国家和地区160个。另一方面,台州也在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2023年,台州新批制造业企业22家,实际使用外资9715万美元;新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42家,实际使用外资7442万美元。

台州的经验表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则需要不断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台州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展望未来,台州的外向型经济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实施,台州有望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同时,台州也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台州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改变了台州,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台州将继续书写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篇章,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